在新冠疫情之前,香港早曾經歷過另一場疫症,就是2003年的沙士SARS,這場沙士造成了299人死亡,亦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零售業及旅遊業,失業率從2001年的5.1%升至2003年的7.9%,香港當時陷入了經濟衰退。樓市方面同樣嚴重受挫,繼 1997 年資產泡沫爆破後,樓價從高峰期大跌再進一步尋底,到2003年累計下跌超過七成。
沙士疫情後,中央政府為了支援香港復甦經濟,除了簽訂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」即CEPA,還開放了內地居民「自由行」,由初期的廣東四市至開放八市到廣東全境,最後開放至全內地。「自由行」自實施以來,吸引大量旅客從內地來港,帶動香港的旅遊發展,也為零售、餐飲、酒店及展覽業提供數十萬個就業職位,為本港帶來可觀的收入,商舖、寫字樓及工業市道也因而蓬勃暢旺。另外,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城市,籌集資金比較容易,而且在法治、契約、稅制方面非常完善, 加上二手市場活躍,轉售套現的靈活程度十分高,吸引了大量北水來港投資樓房,一時之間,勢不可擋。內地資金的湧入成就了繼後長達十五年的樓市升浪,其中2008年金融海嘯後,全球量化寬鬆,樓價升勢尤其顯著,單是2009年便爆升兩成多。
這現象令政府於2010年起先後多次出招,包括禁止樓花「摸貨」,推三項辣招稅包括額外印花稅(SSD)、買家印花稅(BSD)及雙倍從價印花稅(DSD)(其後劃一為15%新住宅從價印花稅),炒風雖然減少,但仍阻不了內地資金的湧入,樓價仍然上升,但上升速度已減慢。從2003年到2018年這15年間,內地旅客不斷飆升,到訪香港的內地旅客人次由2004年的1,250萬人次,大幅度增加至2018年高峰的5,080萬人次,佔整體訪港旅客78%;與此同時,香港樓市也經歷了超級大牛市,私人住宅價格指數從58.4,上升到394.8,升幅為5.7倍。及至2019年起,香港風起雲湧,社會動盪,香港的人才和資金大量外流,之後長達三年的新冠疫情,令旅遊業冰封、零售業萎縮。2019至2020年間,香港樓市延續了15年的超級大牛市為之一度中斷。2021年由於疫情逐漸受控、經濟改善,香港樓市恢復交投活躍。但到了2022年,因疫情反覆,香港樓市逐漸走向低迷,交投量大幅放緩,下跌近四成,全年整體物業共59,619宗,創自1991年以來32年的新低。
2023年香港社會開始復常,年初中港全面通關,上半年錄得約1,300萬旅客人次訪港,當中約1,000萬為內地旅客,與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,400萬人次,其中約2,700萬為內地旅客相比,僅是當時同期的三成多。香港樓市一直憧憬內地客重來投資港樓,加速復蘇,但情况並不似預期,除了訪港人數不甚樂觀,「北水南調」也熱情不再,無論是樓市、股市、旅遊、零售及餐飲,都是一蹶不振。
近期香港的樓價出現急速下跌,樓價比高峰期累積跌幅約20%至30% ,而且跌勢持續向下。同時中國受到三年疫情的摧殘,中國房地產爆破,失業率上升,人民幣匯價下跌,出入口大減,内地開始經濟衰退,香港地產似乎再不能單靠中國帶動經濟發展,沒有中國的資金,香港地產市場難獨善其身。事實上,香港樓市,成也中國,敗也中國。
鄧慶年
董事總經理